走進位於台江經濟開發區的通博TBET貴州工廠,一塊實時跳動的監控屏幕揭開了西南最大動力電池生產基地的“碳密碼”——12條智能生產線高速運轉,鉛粉機負風壓、環境綜合指數等綠色標識同頻閃爍。
這座占地500畝的“零碳工廠”,正以每小時減排14.6噸的速率,書寫著傳統製造業的綠色“變形記”。
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動力電池生產基地,通博TBET集團貴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憑借能源管理、碳排放控製、資源循環利用等優勢,今年2月成功獲得必維國際檢驗集團認證,成為貴州首家“零碳工廠”。
什麽是“零碳工廠”?“零碳工廠”真的沒有碳排放嗎?5月8日,記者走進其中,探究全省首家“零碳工廠”的綠色低碳轉型之路。
綠證“煉金術”
“企業每年有12萬噸碳排放,如何清零?突破口就藏在火力發電占比超90%的能源結構裏。”企業副總經理龐明朵在能源作戰圖上畫下關鍵路徑。
“零碳工廠”並不是沒有碳排放,而是利用可再生能源進行生產,同時通過提升技術和工藝實現生產過程的節能減排。
“火力發電就是最大碳源。”龐明朵說,鎖定這一核心矛盾點後,企業開始進行精準碳抵消行動。
首先,去年斥資33萬元通過上海一家電力交易平台,以每張1.5元的價格搶購了22萬張綠證,讓2.2億千瓦時清潔能源注入生產線——相當於為每塊電池注入0.15元的碳中和基因,實現年碳排放量瞬間削去11萬噸的戰術突破。
綠證即綠色電力證書,是可再生能源電力的電子“身份證”,用於證明電力的環境屬性,1個綠證對應1000千瓦時可再生能源電量。綠電是指通過風力發電、太陽能發電、水電站發電等產生的可再生能源電力。
“購買綠證就能使用綠電,通過購買綠證,實現年減碳11萬噸後,剩下的1萬噸碳排放通過光伏發電和購買碳票來進一步抵消。”總經理助理吳建祥說。
登上廠房屋頂,14兆瓦的光伏海洋正上演光的“煉金術”。
吳建祥進一步解釋,這片總裝機容量為14兆瓦的光伏組件,每年可產出清潔綠電約1300萬度,按照外購電力排放因子折算,總共減排二氧化碳6303噸。
緊接著,企業去年又以65.7萬元的價格向外購買1.25萬噸碳匯。
“購買綠證,抵消11萬噸碳排放;購買碳匯,抵消1.25萬噸碳排放;安裝光伏板,抵消6303噸碳排放,共計抵消了12.8萬噸碳排放。”吳建祥敲擊著計算器說,這遠遠超過公司12萬噸年碳排放量,全程碳排放抵消歸零,真正實現零碳生產。
按照中國投資協會發布的《零碳工廠評價標準》,“零碳工廠”的等級劃分為三個星級,從低到高依次為低碳、近零碳以及零碳。
這場碳抵消奇跡,讓通博TBET登上中國零碳工廠評價體係的“三星王座”。
生產“斷舍離”
在極板車間,4人操控的智能生產線正改寫傳統製造業劇本。
“別看車間人少,效率比以前提升了10倍。”極板車間負責人楊新宇說,通過技能改造,這條生產線所需人員從40人銳減至4人,效率提升的同時,環境也得到改善。“熔鉛鍋爐從單兵作戰升級為集團軍。”
楊新宇展示著除塵係統的魔法——密封設計將鉛蒸氣牢牢鎖閉,經由“煙塵獵手”除塵係統集中淨化,灰色煙塵瞬間變成除塵器裏的“俘虜”,讓口罩不再成為工人標配。
視線一轉,記者走到隔壁的電池組裝車間,機械臂跳著“華爾茲”讓電池日產量翻番,能耗曲線卻垂直俯衝。這個車間負責將電池零部件組裝成一隻完整的電池。
“以前,組裝靠人,現在靠機器。”車間負責人周磊介紹,自從2021年生產線一體化改造後,多個設備“合體”,一個傳動裝置就能帶動多個設備。
能耗降低了,效率卻大大提高了。按10個小時計算,一個工人以前生產1000隻電池,現在一個工人能生產2000隻電池。
“‘零碳工廠’是一個新生事物,對工廠管理、企業生產提出了更為精細、更為全麵的環保要求,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。”總經理欽曉峰展示著企業“綠色賬本”——投入3.6億元用於生產工藝提升和改造,讓能耗汙染雙減,2024年,企業產值突破46億元。
電能“循環跑”
在充電車間,同樣上演著電能“循環跑”——80%放電量通過工藝革新重獲新生,72小時充電馬拉鬆,被壓縮成48小時短跑。
“在鉛蓄電池生產過程中,充電是損耗電最大的一個環節,企業70%的電都用在此環節。”充電車間負責人陸劍向記者介紹,出廠的每一隻電池必須“充滿—放光—再充滿”,即“一充一放”,目的是激活和測試電池。
這樣的“一充一放”步驟總共有25次。“以前給電池充電時,放出去的電總是收不回,現在通過工藝優化,能實現80%的電回收利用。”陸劍說。
為進一步減少電損耗,企業將充電時間壓縮至48小時,時間縮短後,產量反而提升50%。相比以前一天生產4萬隻電池,現在一通博TBET生產6萬隻電池。
更妙的是,一公裏外的麒臻公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工業蒸氣也不再流浪,通過地下“能源動脈”,又源源不斷輸送給通博TBET,年省600萬元,折合碳排放一年節省4.5萬噸。
“此外,我們去年回收的4萬噸廢舊電池全部給了麒臻,在園區內完成循環,構建出零廢棄的生態閉環。”欽曉峰說,“零碳工廠”建設是推動綠色轉型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舉措,企業將加快構建零碳生態,打造“零碳工廠”升級版,提升綠色轉型競爭力。
當最後一噸碳消失在貴州台江經濟開發區的晨霧中,這座“零碳工廠”用三重變革,交織出傳統製造業綠色轉型的立體圖景。
來源: